2019-03-01 10:48 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
吉尔吉斯斯坦,那些比徒步更快乐的事(来源: 澎湃新闻)
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位于中亚东部、哈萨克草原南方,紧挨着中国新疆。它是个小国家,人口不足500万,地势多山,据说要是把吉尔吉斯斯坦完全铺平展开,面积比中国还大,至少当地人这么认为。不管怎样,天山山脉和帕米尔-阿赖山区的壮丽群峰占据了该国97%的土地。如果不算印度-喜马拉雅地区的话,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世界上最棒的徒步环境。
盛夏时分,吉尔吉斯斯坦处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 首都比什凯克是座属于20世纪的城市,大体由苏联时代的建筑师造成,有宽阔、规划齐整的林荫大道,数不清的公园和绿地,壮观的公共建筑,如国家历史博物馆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吉尔吉斯国家大剧院、芭蕾剧院。不过,虽然城市颇有魅力,没有人会仅为游览首都而造访吉尔吉斯斯坦:是群山吸引人们到此,即使身处市中心,你也能看见它们永远伫立在地平线处,高耸于公寓大楼之上,唤你前行。 在吉尔吉斯斯坦徒步的最好时节是暮春,雪大半融化,树木正待发芽,高山草甸上开满野花。红色和橘色的罂粟花在此自然生长,还有番红花、鸢尾和雪绒花。夜间依然干燥、寒冷,但白日温暖而美丽,牧民驱赶着牲口前往夏牧场,他们的传统住地——白色的毡房点缀在湖畔。这种田园牧歌的风光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几乎不曾变化。 伊塞克湖是吉尔吉斯斯坦许多最棒的徒步路线的起点。它位于比什凯克东南方,五小时车程可达。你当然可以一路驱车直达湖畔,但半途的布拉纳塔也非常值得暂停一观。这座25米高的塔是9世纪时喀喇汗国八剌沙衮城仅存的遗迹,它原本是座尖塔,但经历15世纪末的一场地震后只余一半。八剌沙衮城位于丝绸之路上,曾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重要的贸易点,也曾短暂担当喀喇汗国的都城,直到1218年蒙古人征服了这片土地,它也逐渐走向衰落。 当你在塔边漫游时,历史的幽灵总伴随着你。周围少有人居,风呼啸而过,时间的概念消失了,仿佛任何时代的风景都和今天一样。遗址的看守满脸皱纹,在粗糙的羊毛毯下发抖,也许他正是时间老人本身,要是你试图把他从冬眠中唤醒,他只会对你咕哝一声、点点头,就算跟你交谈过了。 伊塞克湖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地理焦点,吉尔吉斯人引以为豪:它是世界上海拔第二高的湖,仅次于秘鲁的的的喀喀湖,也是里海之外的世界最大咸水湖。湖水被天山山脉环绕,翠蓝色的湖面极为宽广,一眼望不到头。“伊塞克”在吉尔吉斯语中意为“热湖”,湖水盐度高,熔点因此降低,冬季里温度再低,哪怕降雪,也不足以使它结冰。 我们从伊塞克湖南岸的Bokonbaevo村开始徒步之旅。虽然湖北岸的旅游业更发达,甚至还有些假日酒店,主要为富有的俄罗斯人和哈萨克人服务,但南边的地貌更多山和狂野。Bokonbaevo村里建满了低矮的建筑,覆盖着波形板材屋顶,几乎全都年久失修,只是败坏程度不同。流着鼻涕的孩子在街道上奔跑,在尘土中玩耍,偶尔出现迷路的牛羊,他们就围上去。说不上有交通:没有几家买得起车或者摩托车,因此村里十分安全。我们穿过村子,朝湖边的毡房走去,感觉自己就像格林童话里的吹笛手,一群孩子在我们身后跑跳着跟随。有个穿蓝衣的小男孩伸出脏兮兮、胖乎乎的小手拉住我的衣袖,为我们领路。
毡帐的中心 我们需要一点时间才能适应毡房里的生活。首先,里面没有合用的家具:吉尔吉斯人会直接盘腿坐在毡毯上,在矮桌上吃饭,桌子都被成堆的家常面包、一碗碗酸奶和野莓果酱压弯了,当然还少不了数不清的茶杯。毡房外有厕所,但那不过是在地上打个洞罢了。洗澡需要用桶里打好的水,不然就只能去湖里游一圈了事。 睡觉时间到了,我们的女主人探头朝门里看,月光从她背后倾泻进来,她的影子投在壁上。她眼睛一转,数道:“阿丁,图瓦,特西……”一,二,三。数清了,我们一共五个人,于是她赶快回转,抱来许多地毯和毛毯,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一直拉着她的裙角。我们想帮忙,把这些寝具分给每个人,在毡房里各自找地方铺床。“别!”女主人叫道,“你们要干啥?你们不知道晚上冷得要命吗?”我们有点吃惊。她打算怎么办? 这位女主人只铺了一张床,差不多五个人宽。我们挤在一起,一个挨一个,像借宿别人家的小孩子一样兴奋地咯咯笑。有同伴打呼噜,毛毯让人浑身痒痒,尽管室外严寒,我们整夜都睡得很暖和。 早餐是传统的吉尔吉斯风格,有茶、半发酵面包、煎蛋和黑醋栗酱。吃完后,我们出发前往Dong Talaa村,与徒步向导和驮马会面。刚出村子,我们的司机就把他的老拉达车停在路边,把一位正奔驰下山、朝这边来的骑手指给我们看。 那骑手越来越近,我们发现他并非独自而来:他胳膊上稳稳栖着一只巨大的金雕,雕的羽毛被风吹乱,头上盖着个粗糙的皮罩。几千年来,吉尔吉斯牧民饲养鹰隼,帮他们捕猎兔子、鸟儿和其他小型猎物。驯鹰人从鹰巢里捉住无助的小鹰雏,从那天起就成了它的养父。除了飞行的时候,鹰都要戴着头罩,什么也看不见,只能依靠主人获取食物、知晓方向。这个场景与我们身后相对现代化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:驯鹰人身穿传统绣花外衣,头戴名叫“kalpak”的白毡帽,看上去与他身下的马和身边的风景浑然一体。 驯鹰人惊讶地发现了我们这群观众,他答应展示一番他那只叫Tamara的雌雕的技艺。头罩刚一摘下,它就直冲云端。金雕在空中徘徊了一两分钟,蓝天衬出它的剪影,它显然很享受疾风拂过羽毛的感觉。鹰类的视力极好,哪怕像它飞得那么高,也能一眼分辨出地面上移动的小动物。确认捕猎目标后,它像一道闪电从天空急坠,双爪一把抓起一只兔子,只留下猎物一声让人毛骨悚然的哀叫——单是这般猝不及防的恐惧就能吓死兔子了。不过,经过良好训练的雌雕并没有把兔子撕碎或者直接吃掉,而是回到主人身边,把兔子扔在他脚下,而主人戴着手套,递给它一条肉作为奖赏。
吉尔吉斯人和他的鹰 驯鹰人为Tamara而深感自豪。他重新给它戴好头罩,邀请我们接近它。我们小心地靠近,即使雕什么也看不见,它锋利的爪和凶狠的喙依然咄咄逼人。然而,在它主人眼中,Tamara是鸟类中的公主。他轻抚它后颈上的羽毛,对它柔声细语,像哄孩子一样。我们适时啧啧称赞,但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。 就这样,我们开始徒步:第一天的行程是从Dong Talaa村到Jyldyz Tor的牧民宿营地。Jyldyz Tor的意思是“繁星之地”,因为每当夜色降临,天穹上就布满星星,看上去近在咫尺,仿佛伸手能及。每个星座都清晰可辨,能让最漫不经心的观星者也满心惊喜。我忍不住盯着天空一角那片缥缈的星云,银河的边缘用肉眼看也非常清楚。 在尼泊尔和拉达克那样的地方,登山远足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产业,而在吉尔吉斯斯坦,它还有待开发。这里的行李搬运工、向导和马夫都不是全职,还要从事其他工作。他们通常是自给自足的农民、牧民,也有些是当地的学校教师。每年都有数个登山队从各个村子出发,这是当地居民赚外快的好机会,他们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就此多了变数。许多外地人也在此发现机遇,可以从游客需要的配套服务中获利。于是他们从全国各地涌来,组成了一个社区旅游协会(简称CBT。www.cbtkyrgyzstan.kg)。CBT的员工可以就登山路线和住宿方面提出建议,还可以替外国游客安排一条龙旅游服务,包括交通、向导、登山设备和食宿。这个项目已运行约十年,获得了巨大成功,它能保证游客的消费直接惠及当地社区成员,而不是被国外或比什凯克的商业旅行社赚走。 我们沿着一条寸草不生的石路从Jyldyz Tor徒步到Kongur Olong山口,周围的乡村让人联想到月球表面的地貌。时不时有只圆滚滚的金色土拨鼠从巨石间一跃而出,环顾一番,然后在捕猎者有机会下手之前奔回自己的地洞。在吉尔吉斯斯坦,风景迅速变幻,当我们穿过Tuik-Tor山谷的牧场下到Ak-Tash的定居点时,之前还是灰棕色的大地变成翠绿,青葱的植物带来勃勃生机。 我们在Ak-Tash订好了民宿,就这样闯入了一个牧民家庭简陋的小屋。屋内温暖、干燥,只有那么几件东西提醒你仍身处现代社会:壁炉台上一张褪色的照片,上面是一个穿制服的男人;墙上的钟,绘有阿尔卑斯山风景;还有一个手机充电器放在客厅的角落里,连在一块漏电的汽车电池上。牧民一家人盘腿坐着,看我们大口吃着他们送来的面包干、果酱和甜点。两位家长微笑时露出金牙,在灯光下闪闪发亮,那是苏联时代免费医疗体制的馈赠。
正在学习弹传统Kok Boru的小男孩 饭吃完了,由于语言不通,我们打着手势猜起哑谜。不难想到他们会提出怎样的问题:你们从哪儿来?你结婚了吗?为什么没有孩子?——在吉尔吉斯斯坦,25岁的女人就被看成老姑娘了。 清晨凛冽,但我们依然起了个早,看主人家为牲口挤奶,牛、羊,还有马。吉尔吉斯斯坦的国饮,“kymyz”,正是用发酵过的马奶做的。这种饮料臭烘烘的,还嘶嘶地起着泡,我们不太习惯,但吉尔吉斯人相信它对健康特别有好处,并希望客人也能从中获益。 由于攀登的劳累,或许还有些高原反应,我们喘着气爬上了Shamalduu Julga山口。带着胜利的喜悦,我站在高处俯瞰脚下Solton Sary山谷的全景。这里是纳伦州牧民们最喜欢的牧场,不过还有别的东西吸引人们前来:土里与河水里都有金子,有时甚至能找到金块。一群半野生的牦牛正在草地上开心地咀嚼。当地人相信周围的小山是祖先鬼魂的居所,因此也视这个山谷为圣地。尽管吉尔吉斯斯坦的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,但更古老的传统、尤其是萨满信仰和仪式,仍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,尤其是在偏远乡村。
当地人常常以有机蜂蜜代替蔗糖 我们沿着马的足迹走过夏日里也积雪的群山,从山谷走到美丽惊人的Taldy Bulak峡谷。举目所见,湍急的河水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地震活动共同缔造了不同寻常的地貌,在砂岩间凿出深邃的岩石峡谷,这还只是其中一例。午后,我们在纳伦河畔野餐,春季的融水从冰川上流下,让河水暴涨、咆哮起来。到了晚上,我们在无尽的繁星下搭起帐篷。营火闪烁,炭烤羊肉“shashlik”是我们的晚餐。羊肉的油气厚厚地裹住了土豆,只有猛灌波罗的海啤酒才能消解油腻。 我们继续朝纳伦市徒步前行,那是这片广袤地区的唯一城市,然后与马匹告别。中亚一带敦实的矮种马一直负有盛名,几百年来,这片草原上的牧民们为中国军队提供马匹,换取茶砖。当年也正是这些马驮着成吉思汗的蒙古勇士穿过草原、山口、沙漠和平原,抵达中国,也抵达波斯、中东和欧洲。它们温顺又敏捷,同时以极强的耐力闻名。虽然在我们的旅途中,它们的用途仅限于驮行李,但在吉尔吉斯人生活的其他方面,它们起着重要的作用,就像我们在纳伦见到的那样。 吉尔吉斯斯坦最流行的运动是“骑马叼羊”(kok boru),是阿富汗叼羊运动(buz kashi)的变体,也是现代马球运动的先驱。正如名字所示,两队骑手不用球棍,争夺的也不是球,而是一只被斩首的羊的躯体,通常重达25公斤以上。这项运动起源于从前掠夺牲口群的历史,如今参赛队伍态度依然非常严肃:他们常常来自相互竞争的村落,部落的荣誉就在此一战了。 在城市,我们偶然目睹了一场正在进行的比赛。夏季里,每个周末多半都有比赛,甚至还有全国性联赛。赛前,裁判对两支队伍大声吼出规则:“不许用武器!不许骂人!不许咬人!”我不太清楚这些规则是否能严格执行。他们连队服都没有,站在场边无法分辨谁属于哪支队伍,然而当一位骑手从抢羊的人群中挣脱而出,把羊的躯体横挂在鞍头,然后加速穿过场地、把羊扔进球门时,我们依然和其他观众一样高声欢呼起来。
比赛盛况 站在我们身边的是帖木儿,与那位伟大的君主同名。他是个快20岁的学生,一直哀叹自己骑术不够好,没法加入叼羊队。他为我们讲解比赛规则和战术,教我们观察骑手在运动中的平衡,以便了解马何时会转弯,教我们观察骑手的帽子、胡子和伤疤来分辨他们,还对我们保证如果有一群马朝我们全速冲来,它们肯定会跑散而不是把我们踩在脚下。——幸好他说对了。 住在毡房里的最后一天,我们坐在户外,看着闪亮的银色湖水,太阳沉下地平线,投来深橘红色的光晕,和一条条夹杂其中的长长的暗影,如虎纹一般。旅程对我们体力上的挑战,我们四肢的酸痛和睡在毡房中的不适,——这一切都在一瞬间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,是能亲身体验这种美景的深深的感激之情。 |